

湖北一位棕色編織女,傳承創新指尖40年。
只有不斷創新,布朗針織才能有所作為家住湖北宜昌市伍家崗區伍家崗普通村的魏最近說在過去的40年里,魏繼承了創新的棕櫚編織技術,使這一指尖遺產得以復興
棕櫚編織是用棕櫚葉制作的傳統手工藝,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魏今年48歲9歲的時候,她跟著爺爺學習棕色編織2013年,她開始制作棕色產品出售,受到當地市民的歡迎據魏介紹,棕編包括捻,穿,刺,繞等技法一次成功,錯誤發生后很難修復所以馬虎不得,稍有不慎就會前功盡棄
由于棕針織工藝的復雜性和棕業本身的局限性,包裝難度較大,因此棕針織的商業化并不順利因此,魏在技巧上力求創新和改變她創新高級棕編,在棕編產品上放鐵絲定型,涂色滿足各種需求她還師從編織藝人,將編織引入棕編,豐富了原有的技法
魏在家里給做了布朗。張乾隆攝
為了解決可供采摘的樹葉越來越少的問題,魏想尋找替代材料她買了緞帶和塑料葉子,但是這些材料時間久了容易褪色,于是她把這些材料和葉子結合起來,在制作手法和創作題材上尋求更多的可能性,創造了很多新的風格
同時,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布朗針織,魏多次在伍家崗實驗小學和中南路小學授課,還為武漢科技大學的學生傳授技藝2016年,魏成為宜昌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如今,魏已經創作了一萬多幅布朗作品,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她的作品魏說,只有創新棕編技藝,與時俱進,才能走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