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標題:威海那些可以吃的“非遺”,你吃過哪些?
作為一個吃貨
怎么能不知道威海那些還可以吃的
非物質文化遺產
小威來給大家盤點一下
可以吃的非遺 | 膠東花餑餑
文登獨有的地域文化,孕育了具有獨特的膠東花餑餑習俗,在不同的節日有不一樣的表現內容,清明節捏燕子;六月初八祭龍王;七月初七牛朗會織女;從正月到臘月,從孩子出生到老人做壽,人們用花餑餑來表達對節日的慶賀和家人的祝福。谷雨時節的大型花餑餑是沿海漁民用來祭奠海對漁民的恩賜,祭拜列祖列宗,祝福家人出海魚蝦滿倉平安無事的。
文登的百姓除了用白面充當主要原料之外還用玉米面、豆面制作的花餑餑。文登花餑餑這種古老的民間習俗,經過千百年的傳承已經形成了一種文化現象,人們從這些花餑餑中,仿佛看到文登莊戶人家的濃濃鄉情,同時也感悟到文登地域民間百姓鄉土文化的傳承。
制作花餑餑的工具十分簡單:白面、剪刀、菜刀、梳子、紅棗、花椒等物,只要掌握好發面技術,按照式樣進行捏制,那么一個鮮活的面模形象就會脫穎而出?!?/p>
制作花餑餑,和面是關鍵之一。制作花餑餑的和面與制作面點不同,前者需要考慮面團在可塑性、防腐性等方面的要求。
花餑餑之美,美在其自然的材料、自然的工藝、質樸的心境。它塑造的形象是符合民俗文化心理的,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花餑餑作為一種民間生命力極強的造型藝術,生長和扎根于百姓生活,已成為民俗風情獨特的表現方式。
可以吃的非遺 | 糖瓜
“糖瓜祭灶,新年來到”;“二十三,糖瓜粘,灶王爺要上天”。每年臘月二十三,舉行祭灶的儀式,稱為“祭灶節”、“送灶”或“辭灶”。傳說灶王爺本是天上的一顆星宿,他端坐在百姓家里的廚灶中間,記錄人們的生活起居、善惡行徑,待到每年臘月二十三,便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所以人們都要祭灶,并用又粘又甜的糖瓜祭祀灶王,粘住灶王爺的嘴,讓它“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祭祀時,將供奉一年的灶神像揭下,焚化,算是送祭升天。
“糖瓜”是一種用黃米和麥芽熬制成的粘性很大的糖,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脈田糖瓜現在的材料是大米和麥芽,用料的比例是3:1,也就是3斤大米兌1斤麥芽;通常每做一次糖瓜,首先準備30斤麥芽,讓其發酵生芽后備用;再將90斤大米煮熟,和發酵生芽的麥芽混合,添加8至9擔水,一擔水約50斤,然后用火蒸煮,在適當的溫度下拉絲成瓜,完成這些數量的糖瓜,一般需用6至8人做一天。
糖瓜是清朝宮廷面點的典范,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其中以山東省文登市高村鎮脈田村的脈田糖瓜最具代表性。
糖瓜祭灶,它預示著甜蜜春節的開始,這不僅是人們處理節日的一種方式,同時也是人們發泄情感的一種方法,它充分體現了文登人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追求,也充分表現了文登人處理節日的幽默感。
可以吃的非遺 | 蠓子蝦醬
蠓子蝦醬是膠東沿海極富特色的海鮮調味品,因其是以蠓子蝦為原料腌制的故稱蠓子蝦醬。蠓子蝦生活在沿海淡水與海水混合的海域,榮成市沿海鎮村分布廣泛,如虎山、成山、俚島等鄉鎮,都有相應數量的蠓子蝦海域。
蠓子蝦醬的生產工藝在戰國時期形成雛形,在秦漢時期分出步驟并基本確立,到元明清時代蠓子蝦醬制作進入了發展繁榮的階段。大清雍正年間榮成蠓子蝦醬被登州知府作為地方特產貢奉朝廷,便被賜為宮內御品,從此蠓子蝦醬經當地漁民精制后定期上貢,成為御膳中的一道美肴。據榮成縣志記載“榮成縣沿海有蠓蟲蝦,經海邊唐家村唐氏夕永制作上貢,并傳到他鄉”??梢詳喽?,當年登州知府上貢朝廷的蠓子蝦醬由唐家村唐夕永制作,并因唐氏家族搬遷將此工藝傳到其他鄉鎮而漫延開來。后經過幾代人的傳承,唐氏后人將傳統蠓子蝦醬進行工業化生產?,F有的“金盛泉”蠓子蝦醬制作工藝、食用方法正是從清朝中期被保留或承傳下來的。
“金盛泉”蠓子蝦醬簡潔配方,保持了蠓子蝦醬的原汁原味。蠓子蝦醬無論從捕捉方法還是到腌制工藝,完全區別于現代水產加工業的操作模式,它記錄和詮釋著沿海先祖們在這里繁衍生息的厚重歷史及特殊飲食。
可以吃的非遺 | 膠東回水咸魚干
回水咸魚干是膠東沿海一帶漁家將捕撈的鮮魚通過腌、晾、海水沖洗、捂制等傳統技藝而制成的地方風味海洋食品。
回水咸魚干傳統制作技藝主要體現在:一是原料挑選。挑選鮮度好、有光澤、肌肉結實有彈性、眼球亮、魚體表面沒有劃傷的鲅魚、刀魚、黃花魚等為原料;二是原料處理。主要是對魚的剖切及內臟的處理;三是腌制。根據魚的品種、大小和所需要的口味,用鹽腌鹵;四是淡化。適時對腌制品按程序、技法、口味用淡水進行去鹽、去鹵;五是晾曬。一般采用在陰涼通風干燥處晾曬,以眼觀形態、鼻聞味道、手觸干濕度,來判斷咸魚干的品質;六是回水。所謂回水,就是用海水對半成品的魚干進行多次沖洗再晾干,使干化的魚品很自然的回歸于原汁原味,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海洋風味。